以前孩子经常被打被骂,也匮乏,为何很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一代的孩子背负了太多的期待,很多父母把孩子的成绩归结于父母的培养,而把孩子的问题推给孩子自己。孩子好,都是父母的功劳,孩子不好,那都是孩子的错。他们剥夺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同时又回避了父母的责任,不给孩子提供应有的援助。
好多父母在那个年代吃过没有读书的亏,然后把这份期待都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上一代的父母对孩子期待只是能够养活自己就好,但大多数这一代的父母除了希望孩子自立更生外,还把自己成功的夙愿给予孩子身上。
例如孩子所在的小学不仅要通过重重考试,还施行末位淘汰制,最差的学生会被劝退。
很多焦虑都藏在陪孩子写作业中,藏在父母看到试卷的失望中,藏在父母看待孩子时挑剔的眼神中,最终变成无形的压力,压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
当我们抱怨孩子变脆弱的时候,有没有审视过自己,给孩子传递了怎样的情绪?
所以那个时代的孩子物质的普遍匮乏,使以前的孩子的需求重点还停留在马斯洛心理需求的最低层次——生理需求:吃饱穿暖。
这其实相对是简单且容易完成的,而现在的孩子他们的需求点已上升至马斯洛心理需求的中高级层次——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
想到了网上一段扎心的话——
如果孩子除了用功读书就别无选择,那他们以后的路会有多狭窄?
如果成绩是他们唯一的成就感来源,那他们的人生会有多枯燥?
如果从小就被剥夺其他的生活体验,那孩子长大了面对负面的人生经历,除了情绪崩溃号啕大哭之外还能干什么?
要知道后者是复杂且不容易实现的,自然这一代的烦恼也更复杂更困难。
没有玩耍的童年是多么悲哀
记得过年的时候,有个孩子给我发来了一个短视频,其中是孩子过生日,父母买了个蛋糕上面居然写着“地球一天不毁灭,你都得写作业”,我想这个孩子要多崩溃,长大之后对读书和学习要多厌恶啊。
2021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在调研了全国三十多万中小学生样本后,发现很多孩子呈现出“四无现象”——
学习无动力;
对真实世界无兴趣;
社交无能力;
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曾担任斯坦福大学本科新生部主任的朱莉·莱斯考特-海姆斯,用她历时10年的观察,给有志于到世界一流大学深造的学生的家长们提出了8条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
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也表明:
无组织、无计划的自由玩耍会让孩子受益无穷,它有助于孩子变得具有创造性,发现自己的激情所在,发展解决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让孩子玩,无异于抹杀孩子的天性。
回想一下,我们的孩子有了时间,你在让他干嘛?即使是“双减”过后,大部分的孩子也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
娱乐方式也比较单调:手机,电脑,电视,而这些又通常被家长视作眼中钉。
而且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数也比过去少,家长更容易集中力量去教育。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爱玩、爱闹,不是不可收拾的那种胡闹,最好由着他吧。
一个会跳、会笑、会闹的孩子,比一个内心脆弱不堪的孩子,更让父母省心。
除此之外,学校的责任也很大,现在很多学校连下课十分钟时间都剥夺了,还记得吗?我们80,90后的小学课间,是15分钟。
而我们的课间,是如此丰富和美妙。
虽然那时的物质条件有限,我们的操场上甚至连体育器材都没有,但我们从不觉得枯燥和单调。
不是现在的孩子真的多么脆弱,换位思考如果作为大人的你生活在现在孩子的环境中你会不会痛苦?
- 上一篇: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小孩得抑郁?
- 下一篇:孩子情绪低落,消极负面,父母该学会如何去引导